首页 > 信息公开

栏目导航

土建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11-01

武汉理工大学4688梅美高官方网站

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4688梅美高官方网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校“卓越行动计划”工作部署,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进一步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交叉学科培育和国际化工程,抓住机遇,探索创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面提升学院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竞争力和办学实力,致力于为国家、区域、行业和学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院全体教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各项事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党建引领作用显著,学科水平明显提升,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卓越人才培养理念更加牢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支撑条件加速改善。

1.党建引领与思想政治

在两甲子厚重的历史底蕴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对标学校要求,以“保稳定、抓制度、聚人心、促发展”为工作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努力实现高质发展,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坚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全院师生政治理论水平;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与舆情管理,加大对标杆党支部的建设培育,严格落实执行学院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推进“讲好战疫微党课”“回望家乡的红色”等主题教育活动,联合企业开展“师生结对·支部共建”特色党建活动;坚持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及复工返学工作,党员全部到社区报到,组织党员下沉社区、党员捐款等,涌现出了以“武汉市文明市民”胡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麦麦提艾力江•阿卜杜艾尼等一批师生先进典型。

2.专业建设与国际交流

土木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计划;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通过新一轮的全国专业教育评估(认证)。本科教育质量工程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2门;建设有各类在线课程58门;主编各类教材8部;主持各类教研项目36项;发表各类教研论文32篇。建设研究生在线课程7门,其中2门获批国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建成研究生公共实验课程6门、研究生教学案例库7门;完成研究生教材和专著5本。

建成外籍专家授课的国际化课程11门,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宣读论文17人次。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博士生导师比例达到91%;具有国际化背景博士生导师比例为78%。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招收留学生人数1152人次。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土木工程多灾效应与智能控制创新人才项目》,鼓励博士生、硕士生出国联合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竞赛的规模、等级及影响力持续扩大。

3.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

新增国家级优秀海外青年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人才取得零的突破。努力建设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师资队伍,组建了课群组,构建了名师引领团队。新增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4个专业建设团队,14个课程教学团队;青年教学名师13人;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校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3人。新增青年拔尖人才2人,至“十三五”末共聘用产学研合作特聘教授3人、特色专业责任教授3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8人。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所培养学生获创新创业竞赛等各类奖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9项,其中:国际奖4项;国内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在国家级荣誉称号取得突破,建筑学1801班学生麦麦提艾力江·阿卜杜艾尼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博士研究生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比例达到76%,学术硕士在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比例57%;专业硕士获得应用成果、职业资格比例为62%

4.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

十三五”期间,学院科研总经费达到1.65亿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3555万元),年均科研经费约3300万元。新增千万级科研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35项。获各类科学技术奖励24项,其中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新增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建高水平跨学科研究中心1个,新增校企技术研发中心8个。新增产学研合作特聘责任专家2名、首席专家1名。授权发明专利72项,专利转化率20%。发表学术论文1046篇,其中SCI检索300篇。

5.实验条件与基础设施

以湖北省高校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中心,从实验软硬件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十三五”期间,新增土木建筑学科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实验室面积1484m2),建成“绿建·智城”梦工场(960 m2)。完成所有13个专业实验室的改造升级,新增实验设备约4000万元。土木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一期16400m2完成设计工作,进入招标程序;二期26625 m2已报教育部立项。

(二)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面向“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专业人才通专式培养大趋势,理工大学创一流建设高标准”,学院将全面适应发展要求、提高发展站位、确立发展使命、承担发展责任,拓宽发展视野,在新一轮建设中精心规划和布局发展。

1.教育方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期待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作为传统行业,“四个面向”理念的提出要求学院专业教学必须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深入了解建筑市场的人才需求动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科教兴国”战略对向国家和企业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建筑人才持续提出需求。

2.国家战略对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一路一带”倡议的实施,我国建筑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海洋强国、交通强国、长江大保护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建筑行业科研和技术服务迎来了广阔的平台和巨大的机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对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未来城乡建设的绿色、生态、智慧发展新方向。新契机、新机遇、新方向要求学院发展要高度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任务,提高发展新站位。

3.学校战略规划对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标准

武汉理工大学围绕崇高大学理想,坚持弘扬“厚德博学、追求卓越”大学精神,全面贯彻“卓越教育、卓越人才、卓越人生”卓越教育理念和“育人为本、学术至上”办学理念;坚持实施特色与创新战略、人才与质量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以全新办学思想体系和高水平发展规划引领学校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学校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全面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全面形成一流教育格局、全面提升体系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高标准建设要求。时代交替,承前启后,要求学院高度聚焦“十四五”时期发展定位和阶段性特点,拓展发展新视野,推进学院向着建设引领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引领区域发展与国际化的目标前进。

(三)存在的问题

在持续的发展中,学院学科建设现实仍然存在问题,与悠久的历史比较差距较大,与辉煌的成绩比较有较大落差,与曾经的同行比较有明显落后,与师生的期待比较亟待振兴。

1.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传统优势方向创新引领不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活力欠缺,与相关学科的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学科在国内同行高校的竞争力、双一流建设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一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偏少,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名师、团队尚待突破,省级以上的教学质量工程、学生创新能力、出国交流率和全国竞赛获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际交流合作深度不够,学生国际学习与交流比例偏低。研究生招生中高水平大学生源占比、国家公派留学生、研究生参加国际合作培养人数等方面指标未按计划完成。

2.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不足

依托学科特色优势,学院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没有产生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成果,没有获得国家科技奖,没有获批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获得的省部级科技奖励数量虽然有较大幅度提升,但牵头申报的成果少、奖励级别不高。

面临工业革命4.0的巨大挑战,建材建工作为传统工业行业,在信息化时代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战略规划引领和关键技术突破。在学术研究领域,仍然没有高度聚焦传统建材建工行业未来战略发展,对行业重大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的参与度不够,战略规划引领能力不足;在技术创新领域,智能建造、数字乡村、智慧城市等产业数字化关键技术引领信心不足。

土木建筑学科的科研平台建设投入较同类院校偏少,科研设备条件和场地条件较差,没有国家重要科技基地,对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科研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重点科研方向凝练不足,科研成果分散且特色不突出,支撑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和行业技术引领的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3.人才梯队支撑能力不足

受制于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和激励措施不足,“十三五”期间三个学科培养和引进国家“高精尖”重要人才工作缺乏进展,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高端人才支撑能力、集体攻关能力不足,影响了学科发展。

受制于不同学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和发展的不均衡,不同专业的发展呈现差异,人才队伍对双一流建设的支撑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 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武汉理工大学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向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党建引领正确方向、改革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围绕崇高大学理想,坚持“敬业文明、自强攀登”的建院精神,全面贯彻“卓越教育、卓越人才、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和“明德、求真、立本、敬业”的办学理念,以“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为任务,坚持实施特色与创新战略、人才与质量战略、国际化战略,以建成整体学科专业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为发展目标,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追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面向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和武汉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需求,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培育高质量专业人才;凝练学科方向、整合科研结构,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加强对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发展思路

1.坚持面向需求实现特色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

坚持有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理念,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重点扶持绿色双碳、智慧城市、军民融合、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倡议等特色优势发展方向,培育一批在国外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重大项目为标杆,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学术领军人物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学院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2.突出学科交叉实现融合发展,培育“硬核”型团队

紧跟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在学校“三大行业融通”的牵引战略下,在学院层面推进“一主两翼齐飞”的助推计划,依托学校交叉学科团队、学院交叉学科团队、一级二级学科团队、内外联盟合作团队力量,系统性配置学科力量与教学资源,实现与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材料与信息技术、资源环保、经管文法等学科的深度有效融合。

3.寻求社会协同实现共生发展,注重共赢性成效

弘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建工精神,提升土木建筑学科的凝聚力。以“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互补型科研合作机制”创多元化社会办学典范,协同学校相关学科、社会优势企业、内外杰出校友,注重在国家战略项目上共进,与行业领军企业共生,与同行竞争学科共存,与社会杰出校友共赢。

(三)目标定位

十四五”是学校第二个中长期战略发展的开局时期,在未来五年,土建学院将构建“1-2-3-4-5”的发展目标,沿着“稳步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发展路径,建设成为国内外一流的土木类学科。其中,“1”即坚持学科建设为中心,“2”即新增土木水利、建筑学两个博士点,“3”即建好教学、科研、思政三支队伍,“4”即实现国家人才队伍、国家教学名师队伍、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四大成果,“5”即强化制度、平台、基础、信息、资金五个保障。

1.稳步推进(2021-2025)

查漏补缺,一是各项保障稳步推进,完善制度、平台、基础、信息、资金的协同推进;二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对教学、科研、思政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申报土木水利博士点、建筑学博士点,推动相关评价指标全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土木工程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进入前20%10%行列,城乡规划学科进入前30%20%行列,建筑学学科进入前40%30%行列。

2.重点突破(2026-2035)

强化特色,一是学生培养能力突破难点痛点,土木水利、建筑学两个博士点取得突出成果,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融会贯通的本--博专业人才;二是学科专业突破发展瓶颈期,国家级人才队伍取得新的突破,部分评价评价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土木工程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进入前10%行列,在强调客观评价指标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率先进入前30%(全国20强)。

3.全面提升(2036-2050)

严格要求,一是保障基础全面提升,全面协同制度、平台、基础、信息、资金的保障;二是人才培养效果全面提升,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高标准的培养体系,全面支撑相关评价指标全面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土木工程学科建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城乡规划学科和建筑学学科成为国内一流学科,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三、重点任务

十四五”将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学院发展定位,全面升级卓越学科引领计划、卓越教育支撑计划、卓越学院治理计划、卓越条件保障计划四大计划,重点推进学科育人、学科创新、学科服务三大引领任务,卓越培养、卓越科技、卓越队伍三大支撑任务,学院党建、制度治理、文化建设三大治理任务,制度条件、平台条件、基础条件、信息条件、资金条件五大保障任务,通过全面完成四大计划和十二项重点任务,强基固本,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卓越学科引领计划

1.学科育人发展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促进土木与建筑工程学科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等工程学科的协同交叉,进一步深化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与国家“两新一重”产业需求相吻合、新工科理念要求相匹配、新业态发展相适应的突出创新人才。

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共建特色、工科特色,坚持内涵发展,推进学科与建工建材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入到制造强国、海洋强国的历史进程中,着力培养 学科专业基础实、应用实践能力强的行业引领人才。

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化能力,继续深化“三全育人”实效,大力推进科教协同培养、行业协同培养、国际协同培养,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强、科学思维新、国际视野广的创新创业人才。

2.学科创新发展

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形成以土木工程为主干,城乡规划、建筑学学科为支撑的、深度交叉融合的学科群,力争学科群建设成为支撑湖北省乃至全国“两新一重”产业的知名学科基地。推动土木工程学科进入学科评估B+档行列,整体建成国内一流学科基地。

坚持交叉融合。深入推进土木建筑学科与材料、交通、环境、信息、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形成智能建造、智能建筑等新的学科方向,形成方向更加齐全、结构更加合理、内涵更加丰盈的土木建筑学科体系,构建与学院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布局,力争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

坚持协同创新。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保建设等产业领域拓展学科方向,将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一流学科”建设为载体,增强科研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以及解决社会发展紧迫需求的核心关键技术的能力,提高学院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坚持国际合作。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推进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提升科技体系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与科技国际化,全面提升学科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3.学科服务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进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凝聚战略性前沿方向,推进原创性科学研究。在引领未来科技变局的颠覆性领域和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领域,推动原创理论和基础研究的持续进展和突破。

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学校传统行业特色和土木建筑学科传统优势,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强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创新经济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下,开展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在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级和教育部科研平台、高水平跨学科研究中心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生态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建筑产业相融合,从智能规划与设计、绿色智能建造、智能防灾与运维等多个维度,促进中国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卓越教育支撑计划

1.卓越培养支撑

面对新时代土建人才培养的重大挑战,以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效果,持续打造卓越本科教育,推动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进一步强化陈宗基土木工程实验班,推动科教协同,实现本--博贯通式培养。坚持聚焦一流专业建设,土木工程、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三个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学院六个一流专业建设,实现卓越人才培养。以“绿建•智城”梦工场为基地,以本科创新创业竞赛为基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创新教师团队,新增科技创新类课程30门,本科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数100-150项,培养成功创业大学生5-10名,培育创业成功企业3-5个。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高水平创新为主线,打造新时卓越研究生教育。积极对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要求,紧密结合学校一流学科引领计划和三大学科引领工程,全面推行“入口分类+方向引导”的研究生特色化、差异化培养模式。建立与国家“两新一重”产业需求相吻合、新工科理念要求相匹配、新业态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土木水利、建筑学两个博士点,逐步推进生源质量提升计划;研究生课程改革计划;导师队伍水平提升计划;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研究生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计划。力争研究生优秀生源占比达到85%以上,新增科技创新类课程30门,获批5个校级研究生工作站、5-10个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硕获得高水平学术成果比例达到50%,专硕产教融合培养比例达到80%,博士研究生获得高水平学术成果比例得到90%

全面贯彻落实国际化战略。巩固现有的留学基金委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国家与学校的留学项目,挖掘国际化培养潜力,加强国际化专业及课程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力争硕士研究生出国交流学生比例逐年提升至10%,博士研究生出国比例逐年提升至15%。建设外籍专家授课的国际化课程5-10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不少于3次,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宣读论文不少于40次。依托国际教育学院,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大学生人数达到每年100人次。

2.卓越科技支撑

全力实施卓越科技与国际化工程,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与科技国际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卓越科技创新推进卓越队伍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全面支撑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讨,确定学院“十四五”科技重点领域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学院重点部署的科技方向如下:

——土木工程全寿命韧性设计与智能监控技术

——绿色低碳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

——深远海与地下空间开发技术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

十四五”学院科技发展目标:梳理整合现有省部级科技成果,关注新的成果增长点,力争在2025年前策划牵头5-10项以上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成50-100项国家基金项目,参与20-50项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新增国家级科技奖励4-8项(其中牵头1-3项,参与3-5项)、牵头省部级科技奖励10-20项。切实推进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工科综合实训中心一期和二期建设,显著提升土木建筑学科科研平台整体水平。依托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绿色智能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现有省部级科研基地,推进国家级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卓越队伍支撑

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强的卓越师资队伍,以培养一流土木建筑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精神,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大思政”理念,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积极推进“三全育人”。构建教学引航、科研领航、思政助航的三支育人队伍。

紧跟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打造教学引航队伍。全面落实《4688梅美高官方网站“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探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打造20-25门专业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国家级、专业化教学队伍,力争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省部级名师或团队3-5项;建设国家一流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10-15门、特色精品教材10-15部,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网络示范课程。力争获批1-2项省级以上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打造研究生公共实验课程5门、研究生课程资源库5门、案例库5门,编写研究生教材、专著5-8部。

配合学校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科研领航队伍。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完善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度推进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建设,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高水平实验平台;制定奖励政策,重奖对引进国家级人才做出贡献的个人;制定国家级人才配套政策,提高土建学科人才吸引力;针对重点科研方向,制定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为造就国家级人才提供丰厚的土壤。力争培育或引进50名国内外优秀人才,5-10名国内领军人才。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学科与行业优势,全力支持有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发展。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力争建设5-8个学术型研究生指导团队、5个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承担国家级课题博士生导师比例提升至90%,具有国际化背景博士生导师比例提升至80%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思政助航队伍。引导辅导员积极申报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思政队伍。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坚持开展“辅导员沙龙”“班主任、导师思政育人提升计划”等活动。坚持“名师名导班主任计划”,选配政治觉悟高、学术水平高、师生评价高的教师班主任。坚持学生班主任队伍建设,选配榜样作用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班主任。围绕“新时代旗帜领航卓越人生工程”,以队伍建设助力学生卓越成长,以学风考风创建优良院风,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生拼搏创优,以就业创业转化学生理论成果,以校园活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力争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不低于96%,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比例60%,面向三大行业就业人数比例超过60%

(三)卓越学院治理计划

1.党的建设计划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形成学院发展共识。坚决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的工作抓在经常、落在日常,强化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为学院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奠定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面向新时代党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一体化的大党建工作体系,汇聚发展合力。

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理论学习制度,锤炼全体师生的党性修养;积极培育标杆党支部,力争建设至少1个全国高校示范党支部;深化“回望家乡的红色”“青春向党说”等学院党建文化品牌建设,培育全体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联合学科关联强的地方单位、企业开展校--企“师生结对·支部共建”特色党建活动,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战略。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敬业文明,自强攀登”的建院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突出课程建设“主战场”,严格落实“党委抓课堂”,院长、书记每学期带头讲开学第一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形成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巩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4688梅美高官方网站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学院党委带头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自查,明确课程教师、研究生导师的意识形态责任,开展对党员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专项培训,确保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和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抓牢抓实新闻舆论阵地,加强“建言见文”宣传文化工作站建设工作,坚持“建工精神传承者”宣传品牌建设。

推进思想文化建设。通过“两微一端”开展“学思践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系列活动,推动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向纵深发展。依托学科百年历史文化沉淀,打造彰显百年院史与合并组建以来发展成就的系列文化精品。

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贯彻《土木工程与建筑党委(学院、道桥中心)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责任,细化工作程序,强化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持续推进学院机关作风建设例会,着力解决学院师生反馈的实际问题。

2.制度治理计划

全面贯彻学校章程。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以协同创新理念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组织落实,细化分解规划任务指标,结合学院年度重点工作、资源优化配置、二级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有效推进发展规划的执行和落实,以发展规划统领学院发展全局。

完善学院治理制度。科学统筹,明确目标,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深化制度改革,针对学院发展基本的、重大的、亟待解决的制度问题,通过制度改造、重建等方式,构建思想理念先进、法规依据充分、实践成效显著的内控制度体系,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办学活力不断增强、特色品牌不断彰显,教师不断成名成家。修订学院逐步完善学院风险防控体系,为学院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推进教育制度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内涵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教授会的作用,突出教授治学主体,深化本科教育制度、研究生教育制度留学生教育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突破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的重难点。

健全协同保障制度。坚持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例会制度,提高为广大师生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坚持院务公开制度,完善学院教代会、学代会制度,发挥工会、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离退休老同志、校友作用,切实保障各类群体对学校、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监督权。

3.文化建设计划

以文化建设提升治理的长远效能。围绕崇高大学理想和学院“敬业文明、自强攀登”的建院精神,进一步传承建工精神,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院风和学风,引领广大师生自觉融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际进程。持续推进育人文化、学科文化、创新文化、艺术文化、网络文化、体育文化、管理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浸润和感染土建学子。依托学科百年历史文化沉淀,打造以“回望家乡的红色”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建苑科技文化节”“高空护蛋”“纸桥承重”等为代表的学院科技文化,以“筑梦校友情”为代表的校友根情文化,以“建工精神传承者”为代表的榜样引领文化,以“建工杯”“中国传统文化节”“营造节”等为代表的爱国奋进文化,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进一步打造“建院群星”文化名人现象、文化著作等反映学院文化特色、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滋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理工学人、土建学子。

(四)卓越条件保障计划

1.制度条件保障

进一步明晰学院和系的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4688梅美高官方网站目标管理实施细则》,建立责权利相统一、院系协调配合、有利于调动系(室)积极性、提高执行力的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普通教师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根据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要求,编制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明确公开的职责、方式、流程和时限要求,积极推进院务公开;认真制定和落实学院内部控制体系,依法办学,依法治院,保障师生对学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师生的申诉权。

2.平台条件保障

优化学科结构,科学规划布局,构建起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以及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平台。坚持学术至上,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坚持需求导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协同创新,深入推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完善学术科研平台。加强本科生、研究生在线课程、公共实验课程、课程资源库、教学案例库、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实验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

3.基础条件保障

按照校园总体规划,切实推进武汉理工大学南湖工科综合实训中心一期、二期、三期建设,显著提升土木建筑学科支撑平台建设水平,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国际一流的实验设施,为教师承担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联合申报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撑作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以工科综合实训中心一期和二期为硬件平台,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平台。

4.信息条件保障

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构建面向管理者的智能化、科学化、数据化的管理支撑体系,实现办公业务协同化、管理业务集约化、服务业务一体化和决策业务科学化,支撑学院发展;配合学校建设学院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职能部门全覆盖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升级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学校智慧理工平台,提升智慧、智慧安防、智慧后勤等应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师生对教学、学习、生活的满意度。

5.资金条件保障

加强与行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建,增强学院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实现利用社会办学资金规模的较大增长;以服务、贡献和校友为纽带,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基金组织以及海内外校友等资助和捐赠规模的增长;依托科技合作和科技转化双轮驱动,实现科技服务和转化收入的较大增长;面向行业和区域发展,配合学校规划建设行业教育培训中心,拓展继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育培训收入的较大增长。

围绕学院重点建设任务,集中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有效投入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四、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分类

指标内涵和数量

卓越

学科

引领

计划

1.土木工程B+

2.城乡规划学B

3.建筑学B-

卓越

教育

支撑

计划

1.“十四五”末期,全日制本科生规模2800人、研究生规模1000(其中博士生100)、留学生规模140

2.本科专业6个,国家一流专业达到50%以上

3.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列

4.思想政治和社会实践教育受国家表彰先进典型1个,课程思政示范课20-25

5.国家一流课程3-5门,特色精品教材10-15部,新增以科技创新类为主的课程30

6.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示范区1个,校企共建高水平教育项目1

7.博士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人数比例90%,专硕产教融合培养比例80%,学硕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的比例50%

8.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学生人数比例60%,面向三大行业就业的学生人数比例超过60%

9.在校留学生来自发达国家生源比例5%,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源比例50%,出国交流本科生达到每年100人次,硕士研究生出国交流学生比例逐年提升至10%,博士研究生出国比例逐年提升至15%

  1. 科研经费总量4亿元,“十四五”末年度科研经费达到1亿元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10项;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1-2项;千万级项目2-3

12.国家级科技奖励4-8项(牵头或参与),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3项(牵头)

13.新增国际合作研究平台1-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1-2个,校企科技合作平台6-8

14.举办高端国际和两岸暨港澳学术会议4-5

15.专利授权100-120项,科技成果转化40-50

16.ESI高被引论文5-10

卓越

教育

支撑

计划

17.培养、引进50名国内外优秀人才,包括国家级领军人才5-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5

18.有重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拔尖人才3-5

19.学科首席教授团队1个,产学研合作特聘专家团队1个,特色专业责任教授教学团队及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团队各2个,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创新团队1

20.全球招聘博士(后)每年4-6人,全球招聘教授占新增人数的20%以上

21.具有1年以上海外经历的青年教师比例80%以上,具有1年以上企事业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比例80%以上

22.承担国际合作工作的中青年教师比例60%,具备外语交流能力的中青年管理人员比例40%

卓越学院治理计划

1.培育1个全国高校示范党支部

2.弘扬建工精神,打造和提升建苑论坛、筑梦启航、建工精神传承者等特色行业文化、学科文化、学院文化活动品牌。推进学院体育文化建设,打造学院体育文化品牌活动1-2项,校运动会学生团体成绩保持前茅

卓越

条件

保障

计划

1.专任教师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和轮训全覆盖,机关服务师生满意度90%以上

2.完成武汉理工大学南湖工科综合实训中心(土木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一期16400m2和二期26625 m2等“十四五”基本建设规划

3.建设全覆盖的学院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职能部门全覆盖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升级OA系统

4.“十四五”捐赠金额达到1500万元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狮路122号 武汉理工大学4688梅美高官方网站
  • 邮编:430070
  • 电话:027-87651786

官方微信